江苏滨海县400余亩农田撂荒三年,谁来守护“粮袋子”?
近日,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淮镇河西村400余亩基本农田,被当地政府以租代征方式用于猪场建设,项目停工后土地长期撂荒、耕作层被严重破坏,此事引发社会对基本农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舆论关注。
以租代征开工又停工 400余亩良田闲置三年
据河西村村民介绍,2020年,滨淮镇政府以建设年出栏10万头育肥猪场为由,与村民协商土地流转事宜,约定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,租赁400余亩基本农田,项目施工单位为江苏银宝某牧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银宝某公司”)。“当时说建猪场能带动村里发展,我们就同意租了,没想到最后变成这样。”一位村民无奈地说。
2021年初,该猪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,然而施工至2022年夏季突然停工,此后便再无复工迹象。直至2025年10月,项目已停滞超过三年。令人费解的是,2023年网上仍能查询到该项目的招标公告,公告显示建设方依旧为银宝某公司,但招标行为并未改变项目停工的实质状态。“一开始还能看到施工队,后来人走光了,只剩下烂尾的房子和积水的坑塘。”村民指着现场说道。
建筑残留积水浸泡 农田丧失耕种条件
烂尾景象触目惊心,400余亩农田已完全丧失耕种条件,核心耕种区域内,大量未完工的疑似猪舍建筑残留其间,主体结构虽已初步成型,但长期闲置无人管理,墙体斑驳、杂草丛生。
施工留下的坑塘是破坏耕地的“重灾区”。项目施工过程中开挖的多处坑塘未进行回填,长期积水形成一个个“小湖泊”,下方的耕地耕作层被持续浸泡损毁,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。“这土现在又黏又硬,短期内种不了庄稼。”从事农耕数十年的村民蹲在田边,抓起一把泥土叹息道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现场铺设的宽达3米的水泥硬化路面,直接穿越农田核心区域。水泥硬化对耕地造成永久性破坏,彻底改变了土地性质,与农田保护的刚性要求严重相悖。此外,现场设置的项目牌早已掉色模糊,原本清晰的项目信息变得难以辨识,成为项目长期停滞、无人监管的直观佐证。
多方失职失责 违法违规痕迹清晰
相关法律法规释明,此次事件中多个责任主体存在明显违法违规行为。滨淮镇政府作为项目发起方和土地流转主导方,其“以租代征”行为首当其冲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》等明确规定,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,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租代征等形式规避法定审批程序占用。即便生猪养殖项目符合规划,也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、征收等审批手续,滨淮镇政府以租赁方式占用400余亩基本农田,明显违反相关规定。
同时,滨淮镇政府存在严重监管失职。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》第十八条、《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》第二十一条均明确禁止闲置、荒芜基本农田。但自2022年夏季项目停工后,镇政府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督促复工、恢复耕种或临时复垦,导致土地撂荒超过三年,完全违反禁止基本农田撂荒的法律规定。

作为施工单位和建设方的银宝某公司,同样难辞其咎。工商信息显示,该公司已成为被执行人,董事傅某会被限制高消费,属企业自身经营问题,非不可抗力因素。公司无正当理由擅自停工,未履行通知义务及协商义务,既构成违约,又因长期占用耕地导致撂荒。更重要的是,根据《土地复垦条例》“谁损毁,谁复垦”原则,该公司作为土地损毁直接责任主体,未开展任何复垦工作,对耕地质量恶化负有主要责任。
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缺位问题也十分突出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第六十七条规定,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。但滨淮镇政府“以租代征”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行为未被及时发现制止,项目停工撂荒后,也未责令相关主体限期整改,客观上纵容了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发生。
追责复垦并行 守护基本农田生命线
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,400余亩农田长期违规占用并撂荒,在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下造成恶劣影响。村民们迫切希望相关部门介入调查,还他们一片良田。
相关责任单位应立即实地核查,固定违法违规证据,明确各责任主体责任边界;责令滨淮镇政府纠正“以租代征”违规行为,履行属地监管责任,牵头推进土地恢复耕种;要求银宝某公司限期清理现场,拆除残留建筑、回填积水坑塘、破除硬化路面,按标准复垦土地,并对其违法行为依法处罚;追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缺位责任,建立长效监管机制;公开调查处理结果,建立跟踪机制,确保土地恢复耕种到位。
截至发稿,滨淮镇政府、银宝某公司及当地自然资源部门,未明确回应。
手机版
登录
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