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众号
  • 订阅号

  • 服务号

  •          学习强国     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      登录          人员查询
    登录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> 廉政建设
     廉政建设
     
    固本强基: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层善治之道
    文章字体:【 】 发布日期:2025-08-14 来源:本站



          “基层强则国家强,基层安则天下安。”当全国50多万个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获得清晰的权责、充足的资源和开放的参与空间时,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。这既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,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式民主,让亿万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真切感受到民主的温度。
           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其重要性愈发凸显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基层强则国家强,基层安则天下安。”这一论断揭示了基层治理与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——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。当前,我国正处于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构建“新安全格局”以保障“新发展格局”已成为时代命题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,在于夯实基层治理这一“安全基石”。


    以人为本:基层善治的价值根基


            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的治理智慧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“治人”与“人治”的辩证统一,其本质是人际互动。浙江省大际村沈书记的“三怕”——怕听不到群众声音、怕跟不上群众需求、怕得不到群众认可,生动体现了当代基层干部的人民情怀。这种情怀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入户走访、每一件民生实事的办理中。重庆市观音桥街道的马善祥同志创立“老马工作室”,三十余年如一日调解矛盾纠纷,其“民为本,义致和”的工作理念,正是对“以人为本”治理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            在具体实践中,以人为本要求基层治理实现三个转变:
    一是从“管理”向“服务”转变,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;
    二是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发现”转变,通过“网格化管理、组团式服务”等机制,提前感知群众需求;
    三是从“单向施政”向“多元共治”转变,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。北京市“接诉即办”改革、上海市“一网通办”实践等创新案例表明,只有当治理重心真正下移、资源真正下沉、服务真正贴近,才能筑牢基层善治的根基。


    以情为脉:基层善治的情感纽带


          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情理化”治理智慧,在当代基层治理中展现出独特的现代价值。江苏省某办证大厅的“许万长”同志提出“三心二意”工作法——耐心倾听、细心观察、用心解决,诚意待人、乐意奉献,通过情感互动消解了制度执行的刚性张力。福建省厦门市的社区民警黄警官创建“警民连心桥”工作模式,以“婆婆嘴”唠家常、“兔子腿”勤走访、“橡皮肚”能受气、“老黄牛”肯吃苦的精神,将执法行为转化为有温度的治理实践。
            情感治理不是对制度规范的替代,而是重要的润滑剂和增效器。它要求基层工作者具备三种能力:一是“共情能力”,能够设身处地理解群众处境;二是“沟通能力”,善于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法规;三是“调解能力”,能够在情、理、法之间找到平衡点。浙江省“枫桥经验”的创新发展证明,通过建立情感认同和信任关系,可以使约90%的矛盾化解在基层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治理效果。这种以情感为纽带的工作方法,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“和为贵”的治理智慧,又赋予了新时代基层治理鲜明的人文关怀。


    以法为纲:基层善治的制度保障


            法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,良法是善治之前提。”在基层实践中,法治建设面临着规范性与灵活性、统一性与差异性等多重张力。针对虚假保健品广告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,需要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法治保障体系:
    一是完善基层执法体系,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乡镇延伸;
    二是健全基层法治网络,实现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全覆盖;
    三是培育基层法治文化,开展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工程。
            法治化治理要避免两个极端:一是机械执法,忽视基层实际情况;二是随意变通,损害法律权威。湖南省某县推行的“法治屋场会”,将法律宣讲与纠纷调解相结合;广东省探索的“民主法治村”创建,将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相衔接,都是有益尝试。统计显示,截至2022年底,全国已建成超过50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,法治正逐步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方式。这种法治化治理既保证了治理的规范性,又为创新留出了空间,是基层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。


    科技赋能:基层善治的现代路径


            数字化时代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。浙江省推行的“基层治理四平台”、广东省开发的“粤治慧”系统,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手段,实现了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。北京市“回天地区”通过开发社区治理APP,使居民投诉办结率提升至95%以上。这些实践表明,科技赋能不是要用“机器”取代“人情”,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强化人文关怀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
            科技赋能需要把握三个原则:一是需求导向,避免“技术炫技”;二是适度适用,防止“数字鸿沟”;三是安全可控,保障数据隐私。上海市长宁区开发的“AI社区助手”,能够用方言与老年人交流;四川省某县搭建的“智慧扶贫”平台,实现了帮扶措施的精准对接。这些创新既彰显了技术温度,又提升了治理精度。据统计,我国已有89%的县(市、区)开展智慧社区建设,数字化正成为基层善治的新引擎。


    多元共治:基层善治的合力机制


           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全社会的“大合唱”。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一个重要发展,就是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。江苏省昆山市的“民生茶馆”、福建省三明市的“居民夜谈会”等创新平台,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。广东省佛山市的“暖心志愿服务队”、浙江省杭州市的“邻里值班室”等自治形式,培育了基层社会资本。
            多元共治需要构建三个机制:
    一是党建引领机制,确保正确方向;
    二是权责明晰机制,界定各方边界;
    三是利益协调机制,实现互利共赢。北京市“小巷管家”模式、成都市“信托制”物业服务等创新实践表明,当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形成治理合力时,治理效能会产生乘数效应。数据显示,全国已有超过65万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,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正在形成。


    走向善治的中国之路


           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。《意林·唐子》有言:“大木百寻,根基深也;沧海万仞,众流成也。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基层善治,既需要汲取“民惟邦本”的传统智慧,又需要把握“法治中国”的时代要求;既需要传承“情理交融”的文化基因,又需要运用“数字赋能”的现代手段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,唯有坚持系统治理、依法治理、综合治理、源头治理,才能构建起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,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。

    作者:沈永(中国反腐研究信息中心社会部副主任)

    编辑:吴润林 


    推荐阅读
    友情链接:
    共建联办单位: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信息中心   法律服务:国史教育法律咨询服务中心   法律支持:大明川中华法系论坛组委会
    .Copyright@2024 北京今日头闻传媒中心,
  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京)字第29831号
    工信部 京ICP备2024086589号-3   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968号
    投稿邮箱:jinritw@163.com